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1号1号楼11层1201 13809031642 rolled@hotmail.com

经典案例

苏超启示:借鉴而非复制,探索本土化足球发展新路径

2025-07-07

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“苏超”)的火爆出圈,为中国足球基层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。其通过 “一城一主场” 的设计、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入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,创造了现象级的群众参与热度和商业价值。然而,正如 “桂超” 联赛秘书长贾蕾仕所言,“抄作业” 显然不能一抄了之。苏超的成功根植于江苏独特的经济基础、交通网络和城市竞争文化,其他地区需在借鉴其底层逻辑的基础上,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。

leyu·乐鱼体育

一、苏超的成功密码:群众参与与文化赋能

苏超的爆红并非偶然,其核心在于将足球回归社区属性,激活群众参与热情。联赛中教师、快递员、学生等业余爱好者占比极高,形成 “白天上班、晚上训练、周末参赛” 的全民参与生态。同时,赛事巧妙融入地域文化符号:徐州队的楚汉战甲球衣、苏州队的缂丝工艺奖杯、无锡队的《二泉映月》灯光秀,将足球竞技转化为城市文化的展示舞台。这种 “为城市荣誉而战” 的情感共鸣,精准触达了江苏 “散装” 文化下的地域认同。

在商业化层面,苏超构建了多层次赞助体系,既吸引江苏银行、喜力等头部企业,也为小微企业提供参与空间。常州个体户 “东哈烧烤” 以 10 万元赞助获得场边广告牌,借助赛事流量实现线下客流翻番,成为 “低门槛参与机制” 的经典案例。数据显示,苏超赞助金额从开幕时的 800 万元冠名费,飙升至目前 300 万元一档的席位仍供不应求,赞助商数量已达 19 家,远超同期中超。

二、不可复制的地域特性:经济基础与政策支持

苏超的成功离不开江苏独特的经济与社会条件。作为 GDP 超 13 万亿元的经济大省,江苏 13 个地级市均衡发展,机场、高铁密布形成 “一日观赛圈”,各地体育场馆和青训设施完备。政府层面,省及各地市在场地、安保、宣传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持,例如南京开通球迷高铁专列、淮安对持票观众开放景区免费游,大幅降低赛事参与成本。这种 “政府搭台、市场唱戏” 的模式,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直接复制。

对比广西 “桂超” 可见差异:“桂超” 以俱乐部形式运营,已孵化 4 支职业球队,但缺乏政府系统性支持,商业化水平较低。贾蕾仕指出,“桂超” 需借鉴苏超 “关联市民生活” 的思路,但无法照搬其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能力。

三、本土化路径探索:分层发展与精准施策

其他地区学习苏超,需从三方面突破:

  1. 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

赛事设计应融入本地特色,例如贵州 “村超” 以民族歌舞为亮点,广东可结合醒狮、龙舟等传统文化符号,打造差异化 IP。南京校园足球通过 “体教融合 + 职业俱乐部” 模式,22 名球员均来自校园体系,这种 “学训一体” 经验可在教育资源集中地区推广。

苏超启示:借鉴而非复制,探索本土化足球发展新路径

青训体系的立体构建

盐城通过 237 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筑基,试点 “文化学习 + 专业训练” 模式,实现人才反哺校园教育的良性循环。经济较弱地区可探索 “跨区域联合培养”,例如西南省份联合建立青训中心,共享教练资源和赛事平台。

商业化的分层运营

头部赛事可借鉴苏超 “官方赞助 + 赛区自主招商” 模式,而基层赛事可降低门槛,鼓励本地餐饮、零售企业以实物赞助换取曝光。例如常州推出 “9.9 元门票 + 萝卜干炒饭” 套餐,带动地方特产销量翻倍,这种 “小而美” 的联动更具普适性。

四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:从流量到留量

苏超目前面临赛事稳定性与商业化深化的挑战。尽管其单场上座率已超中超,但球队临时组队模式不利于文化传承,未来需逐步实现俱乐部化。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强调,需在转播权益、特许商品等方面进行专业规划,避免 “流量昙花一现”。

对于其他地区,可参考 “苏超 + 文旅” 的联动经验。例如常州通过对客队城市游客免景区门票,三天接待 15 万人次,文旅消费显著增长。这种 “赛事引流、文旅变现” 的模式,在具备旅游资源的地区具有较高复制价值。

结语

苏超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化模板,而在于揭示了足球发展的底层逻辑:尊重群众需求、激活地域文化、平衡政府与市场角色。正如贵州 “村超” 立足乡村、江苏 “苏超” 深耕城市,每个地区都应找到自己的 “足球 +” 公式。唯有将苏超的 “形” 转化为本土的 “神”,才能让足球真正扎根土壤,实现从 “热闹” 到 “门道” 的跨越。